根据通风廊道在不同尺度上的影响因素,在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中,一方面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划尺度特点,分析气候条件、所处的风场、一年中的软轻风的风频、风速和主导风向,兼顾需要与可能,实事求是分析是否有条件规划建设风道。另一方面加强城市规划部门与当地气象部门的合作,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强理论研究和跨学科的整合,通过科研项目搭建多领域、多学科交流互动的平台,为利用气象数据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保证通风廊道的实施,应将相关通风廊道规划的要求纳入法定规划体系中,强化对城市规划中水系、绿地的刚性管控,加大规划实施监管。通过调整建筑群与风廊道方向的关系,建筑的高度、材质等来减轻城市空气污染。合肥风场模拟
多尺度城市气候模拟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在历经快速城镇化的进程后,城市规划师与设计师也逐渐认识到“粗放型”发展带给城市环境巨大负面影响,现现在益加剧的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各大城市现正面临的“城市病”之一。因此,城市实践者为了衡量与改善城市舒适度,将会着重于风/热环境,并且透过多尺度城市气候模拟来考量城市规划与都市设计。目前多数城市风/热环境的研究,多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来分析风速流场和人行尺度空间的风/热环境,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的城市通风廊道来改善城市居民的热舒适度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与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之一。济南风环境通风廊道将郊区的清洁冷空气带到城市建设区,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气候设计需要风廊道。空间中的“风”是城市气候设计的对象之一。建筑本身的建成空间形态及其所处的物理环境会影响建筑群周围的风环境即城市微气候;但反过来说,风廊道也会在建筑设计阶段、城市更新阶段有效地指导总体气候设计、发挥影响。城市通风廊道规划不只只局限于拓展道路或者简单地在规划图纸上留白,更重要的是结合交通、绿地、水系、森林等开展更为综合的评估与规划应用。目前关于城市气候与城市通风廊道的研究,散见于多个相关学科中,其中较为主要的是城市气候学的研究,多是以观测、试验为基础的数量化研究。另外,在城市设计学科领域,多出现在一些具体的设计实践工作中。
城市规划应用方面,目前城市实践者主要关注于”土地使用与建筑布局”,使得城市街区尺度的模拟变得尤为重要。有别于传统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气候模拟,将填补两者之间的隔阂,并且对潜在的城市通风路径进行有效的流体力学模拟。透过模拟得到一地区的风廊道路径与热环境情况,这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与相关导则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实践意义。此类气候敏感型的城市规划方法也可以被逐渐应用到如公共交通导向(TOD)开发以及生态社区的推广之中,为更多的规划理念提供定量的决策支持。通过充分运用大数据、动力模型等新技术、新方法,拓展通风廊道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空气污染影响城市微气候的质量:研究空气污染与城市微气候之间联系是必要的,许多高等院校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都运用CFD模拟进行室外风环境的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论文中的成果可在Sciencedirect,WebofScience等论文网站根据关键词查阅。研究成果不只展示了影响空气污染的环境参数,也从各方面提出了帮助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师简单评估环境质量的评价体系,建议设计师通过建筑本身的细节设计、建筑组团的体量相互关系、植栽设计的手法,从调节城市微气候的角度入手改善城市规划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良好的通风廊道设计能够辅助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建筑通风廊道分析
传统的建筑自然通风设计,以创造比较大对流效果为主。合肥风场模拟
通风廊道对城市生态设计的作用与研究现状: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对提升城市空气流通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改善人体舒适度、降低建筑物能耗、改善局地气候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风廊道将郊区的清洁冷空气带到城市建设区,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二是可以提升空气流动性,减少城市建设区的“风阻”,改善局地小环境;三是结合绿地系统、河流、广场等城市开敞空间统一规划,有利于加快水、气、绿等之间的空气热交换,提高人体舒适度。更有学者提出,通过设置通风廊道来缓解城市雾霾问题。合肥风场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