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是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分泌的小囊泡,是细胞间传递信号,相互沟通和影响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直接进入受体细胞影响细胞功能。外泌体PK细胞因子:磷脂双层膜结构,可保护内容物,包含多种细胞因子可直接进入受体细胞。外泌体PK干细胞:无免疫排斥,体积小穿透力强,可避免伦理道德争议。年轻的脂肪组织中提取外泌体,在特定条件下扩大培养出具有调控毛发根部的囊干细胞功能的外泌体,包含多种细胞因子的外泌体直接进入毛发根部的囊细胞,恢复毛发根部的囊干细胞的正常功能。外泌体复杂的内容物被认为是疾病诊断的无创或微创生物标志物。血液外泌体融合实验
外泌体及其携带的组分参与肝脏细胞的增殖、再生和迁移等生理过程,在肝脏疾病和肝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肝病、肝硬化、肝纤维化、酒精性脂肪肝等。抑制或阻止外泌体的分泌,或许是治理肝脏疾病的一种新型策略。此外,外泌体具有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也可以用作载体携带改造的基因或药物,或用作疫苗诱导免疫反应杀死瘤细胞。外泌体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抵抗病毒的作用。与HCV类似,HBV患者的血清中分离到的外泌体同样携带HBV核酸分子和蛋白质。HBV阳性的外泌体会主动转移HBV到肝细胞中。外泌体中HBV核酸分子还会抑制RIG-1和下游信号通路,导致NK细胞功能紊乱。福建CD81外泌体慢病毒包装实际上,用PS亲和法提取的人白血病细胞释放的外泌体。
外泌体在神经系统中与神经回路的控制相关,同时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蛋白还可以通过外泌体释放到细胞外并传递到其他细胞,与病情发展密切相关。病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含有许多与血管新生和免疫逃逸相关的分子,构建适合病细胞生长的微环境,促进病细胞的发展。另外,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上粘着分子的表达形式决定着症状向身体部位的转移途径。近,有报告指出脂肪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对肝脏的遗传基因表达有控制作用。许多病毒利用外泌体的产生路径传播细胞,受病毒传播的细菌和寄生虫通过外泌体控制其他受细胞传播的细菌、寄生虫的活动。
外泌体即细胞分泌的直径约40-100nm的微小膜泡,多种细胞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均可分泌外泌体。一开始被当做细胞排泄物,但是近几年,研究发现外泌体可谓是小身体大作用。种瘤发生转移后,如何靶向呈递药物一直是种瘤医治中的一个巨大挑战。发表于NanoLett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外泌体制备药物的递送系统(LD-MDS),并取得成功。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相关药物锚定在活巨噬细胞膜上,细胞自身相关蛋白酶响应开启并将药物转载进入外泌体,顺利递送至肺转移灶并且转化为纳米囊泡和次级纳米囊泡,促进转移性4T1病细胞的有效内化和细胞死亡。之后,受损的4T1病细胞可以释放次级纳米囊泡和游离药物分子,再破坏邻近的病细胞。研究显示,LD-MDS对体内直径小于100μm的肺转移病灶显示出优异的靶向效率,并显着压制肺转移。外泌体由于包含的内容物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为其能成为瘤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远处的细胞可以通过传递单个分子或细胞外囊泡(EVs,包括exosomes和microvesicles等)交换信息。该综述介绍了一些EVs引人注目的功能,以及我们目前对其生理作用认识的局限。尽管有初步研究表明,EVs在体内具有一些生理功能,但EVs的本质特性仍有待进一步澄清。这篇综述主要关注种瘤细胞和微环境,但类似的结果和挑战也适用于EVs介导的其他的病理/生理过程。功能神经的能力和完整性需要感觉运动神经元、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交互式信息交流。外泌体其纯度与超离心法和PEG沉淀法提取外泌体做比较。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天然的可以携带遗传到靶细胞中,从而在生物学和致病过程中诱导遗传修饰。血液外泌体融合实验
前列腺ai患者尿液外泌体中的miR-574-3p、miR-141-5p和miR-21-5p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表明这些miRNAs可用于前列腺ai的早期筛查。胆管ai是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系统中流,发展隐蔽且临床症状及体征出现晚,故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高通量小RNA测序筛查了来自胆管ai和胆囊ai患者外泌体中一系列差异表达的miRNA,小RNA长度在正常个体、胆管ai患者和胆囊ai患者之间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胆管ai患者的外泌体中miR-96-5p、miR-151a-5p、miR-191-5p、miR-4732-3p明显升高,而胆囊ai患者的外泌体中miR-151a-5p略有升高,为胆管ai和胆囊ai提供了一套新的生物诊断标志物。血液外泌体融合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