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一类高分子聚合物总称,根据酯基的种类不同,可分为脂肪族PC、脂环族PC、芳香族PC等。PC主要用于薄膜/片材、汽车、电子/电气、器具/家庭用品等领域,应用前景广大。
PC生产工艺主要有光气界面法和熔融酯交换法两类。其中,熔融酯交换法根据碳酸二苯酯(DPC)的来源分为传统酯交换法和非光气酯交换法。光气界面缩聚法工艺路线成熟、生产成本较低、产品质量稳定、易加工、分子量高,能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的用途,是目前工业上生产PC应用十分为广大的工艺。但该工艺生产中使用剧毒光气,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目前处于限制发展状态。开发不用光气来生产PC的新工艺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绿色环保生产工艺是未来PC工艺发展方向。 熔融粘度对剪切率的敏感性小,而对温度的敏感性大,无明显熔点 熔融体粘度较高 高温下树脂易水解 制品易开裂。低分子PC-115
预计到2021年,世界PC产能将达到680.0万吨/年。随着各国环保力度加大,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工艺优势逐渐凸显,但由于目前该技术不对外转让,因而未来一定时期内,改进的光气法仍将是PC主要的生产方法。
未来世界PC消费仍将稳步增长,亚洲地区是主要消费增长点。按消费结构分,未来薄膜/片材、电子/电气、汽车、器具/家庭用品仍将是世界PC的主要消费领域,其中电子/电器行业的消费量将不断增长,而在光学媒介方面的消费量将不断减少。 中粘度PC-2858聚碳酸酯良好的难燃性和尺寸稳定性,使其在电子电器行业形成了广阔的应用领域。
PC的加工:
注塑成形,是PC十分重要的成形方法。
制品常用与用于汽车、建筑、纺织、医疗器械等各种领域。产品主要以设备零部件为主,也用于光盘、光安帽和防护玻璃等。
PC通用牌号:
德国拜耳(1239、1603、1800等)
广州LG(ER1006FH、GN1006FM、GP1000M等)
韩国LG(1201-10、1201-15、1201-08等)
韩国锦湖(HCA8190、PC2203HI等)
韩国三养(3022IR、3025G10、3025N1等)
美国基础创新(103R-111、121R、121R-21051等)
日本帝人(1225R BK、3410、3420H、3600HA等)
中国台湾奇美(PC-110、PC-110U、pc-122等)
日本住友化学(301-22、201-40、301-06等)
日本三菱工程(7022IR、7025A、7022R等)
中国台湾台化(AC3610、AC3900、AC3800等)
PC改性的用途:
改性PC的目的是为了增韧,改良成型加工性能,减少残余变形,增加阻燃性等,具体能改性PC的品种有
应用及常见成型问题:
聚碳酸酯的应用开发是向高复合、高功能、**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已推出了光盘、汽车、办公设备、箱体、包装、医药、照明、薄膜等多种产品各自**的品级牌号。
根据发达国家数据,聚碳酸酯PC板在电子电气、汽车制造业中使用比例在40%~50%,中国在该领域的使用比例只占10%左右,电子电气和汽车制造业是中国迅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未来这些领域对聚碳酸酯的需求量将是巨大的。中国汽车总量多,需求量大,因而聚碳酸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是极有拓展潜力的。 PC是一种较难加工的塑料。因此,在制品成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变色、黄纹、黑点、气泡、冷料斑 乱流痕等缺点。
CCL4浸泡法:
具体方法为:把待检测的产品完全浸泡在常温(20~25℃)CCL4(四氯化碳)溶液中,时间为1min,然后把产品取出在清水中冲洗干净,检查产品是否有裂纹/断裂部分,无裂纹则为合格。有**在聚碳酸酯应力开裂的研究中,即以国产超高粘PC及日本C-1400两种材料的标准试条,采用CCL4溶液浸泡,通过严格控制CCL4温度(10/15/20/25/30/35/40℃)进行应力开裂的试验,并指出温度越高,开裂时间越短。
乙酸乙酯和正丙醇混合溶液浸泡法:
具体方法为:把待检测的产品完全浸泡在常温(20~25℃)乙酸乙酯和正丙醇混合(按3:1)溶液中,时间为1min,然后把产品取出在清水中冲洗干净,检查产品是否有裂纹/断裂部分,无裂纹则为合格。 注塑压力对制件性能影响主要表现在保压时间上。中粘度PC-2858
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很宽的成型温度范围;由温度变化引起粘度变化较大,由剪切速率变化引起粘度变化较小。低分子PC-115
聚碳酸酯(PC)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基的线性高分子聚合物,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脂肪族-芳香族等多种类型,但目前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为芳香族聚碳酸酯。作为**石化产品,聚碳酸酯是五大工程塑料中需求增速很快的热塑性材料,综合性能优异,在电子电器、板材容器、汽车工业、医疗器械、防护器材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并迅速扩展到航天航空、光学元件、光电信息等新兴领域。
PC供应商及产能
由于聚碳酸酯生产技术门槛较高,产能主要集中在跨国化工企业,供给高度集中。据相关统计,全球前六大公司产能占比高达90%以上。由于国际巨头对技术严格控制,因此国内聚碳酸酯装置生产多由外企投资或中外合资。 低分子PC-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