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数据,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平衡与优化
从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看,要想实现电源结构向新能源转变、输电网向可调节负荷能源互联网转变、负荷特性向柔性和生产消费兼具性转变、运行特性向更加智能的平衡与协同优化方式转变,**依靠传统的能源技术是不可能的,必须引入数字技术,通过传统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实现能源系统的整体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是对传统信息化技术和工业技术(对能源行业而言,就是能源生产和运行技术)的发展、融合与创新。 综合能源有助于打破能源子系统间的壁垒,实现多能协同,提高能源效率。数据中心能源效率平台
空间维度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需求呈逆向分布,已形成跨省、跨区大范围能源资源调配格局。在供需紧张时期,会推高供能成本、加大能源运输通道压力,而需求侧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通过资源协同调节,助力缓解上述问题。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川渝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速的背景下,推动电动汽车、储能电站、虚拟电厂等各类需求侧资源参与跨省调配,在空间范围内提供调峰资源或推动跨省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区域能源运行效率。横向维度能源采集系统互联网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用户和服务器等网络设备.
横向维度随着能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能源需求侧加快变革发展,能源消费模式从局限于产业链终端、消费方式单一逐步向产消一体化转型。通过推动电、热、冷、气等多能源品种耦合、协同互济,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有利于打破能源品种间的供应壁垒,提升能源开发利用效率效能,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面向需求侧的综合能源管理和服务,将成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
纵向维度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将逐步推动集中式能源供应向分布式、去中心化转型。一方面,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风电、光伏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的特征导致能源供给侧波动性加剧,需要深入挖掘需求侧灵活可调节资源,并引导其参与系统运行调度,从需求侧增强系统安全风险抵御能力。另一方面,促进分布式可再生电力、热力、燃气等资源就近利用,提高能源自给率,可减轻远距离能源输送压力,推动能源产、供、储、运、销各环节协调配合,规避能源流向单一的风险。
能源需求侧管理的简要沿革能源需求侧管理起初以电力领域为主,上世纪90年代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入国内,通过能效管理、负荷管理等方式,解决电力供应的短缺问题。随着电力发展水平、发展目标及供需形势不断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内涵不断丰富。2017年,《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修订版)》将其内涵拓展为节约用电、环保用电、绿色用电、智能用电、有序用电五个方面。能源需求侧管理也从电力扩展到天然气等其他领域。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将“能源需求侧管理”定义为“**或者公用事业企业单位通过采取激励措施,引导用能单位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服务成本**小化的用能管理活动。”能源需求侧管理要将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作为重点.
能源数字化应抓好数据治理
数据治理(DataGovernance)是组织中涉及数据使用的一整套管理行为,由企业数据治理部门发起并推行,是关于如何制定和实施针对整个企业内部数据的商业应用和技术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流程。
不同的组织对数据治理有不同的定义,我国对数据治理的定义源于***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其中对数据治理的描述为“明确数据治理归口管理部门,加强数据标准化、元数据和主数据管理工作,定期评估数据治理能力成熟度。加强生产现场、服务过程等数据动态采集,建立覆盖全业务链条的数据采集、传输和汇聚体系。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创新数据融合分析与共享交换机制。强化业务场景数据建模,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数据洞察能力”。 碳排放数据收集 —— 节能减碳的基石。实时数据采集技术机构
能源计量是综合能源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数据中心能源效率平台
能源需求侧管理包含五方面具体措施。一是合理控制用能总量,推动能源资源高效、科学配置;二是优化用能方式,综合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等,推动用能合理化、高效化、低碳化发展;三是调整用能结构,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与终端用能绿色清洁替代协调配合;四是引导用能行为,通过行政手段或经济激励,激发需求侧灵活性资源潜力,调节用能时序,保障能源供需平衡;五是丰富用能模式,为满足日益个性化、多元化、智能化的用能需求,用能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由传统单一形式向综合型、质量化发展。数据中心能源效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