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需求侧管理包含五方面具体措施。一是合理控制用能总量,推动能源资源高效、科学配置;二是优化用能方式,综合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等,推动用能合理化、高效化、低碳化发展;三是调整用能结构,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与终端用能绿色清洁替代协调配合;四是引导用能行为,通过行政手段或经济激励,激发需求侧灵活性资源潜力,调节用能时序,保障能源供需平衡;五是丰富用能模式,为满足日益个性化、多元化、智能化的用能需求,用能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由传统单一形式向综合型、质量化发展。国产工业自动化基础数据采集设备是该重回原点.能源采集平台系统
能源需求侧管理的体制机制,是能源需求侧管理的制度基础。能源需求侧管理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的结合。一方面,通过经济激励、价格信号等,引导用户自主调节用能行为,逐步推动用户与能源系统进行常态化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能源需求侧管理工作给予组织协调,特别是在供需矛盾突出、系统风险上升时,基于规则对能源消费进行引导和调节,确保安全底线。
能源需求侧管理的支撑保障,是推动能源需求侧管理实施的环境条件。从法律规章、标准体系、教育培训、文化宣传等方面,健全保障体系,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关系,促进需求侧管理各环节协同配合,从而推动能源需求侧管理有序、健康开展。 数据采集和大数据采集的区别能源需求侧管理的简要沿革.
除了数字化,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还有一个关键词——“平衡”。
其实,对能源行业而言“平衡”无处不在:在生产领域,追求的是投入的物料(原料、燃料)与产出物(电能、成品油)的平衡;在网络运行领域,追求的是输入的能源与输出负荷的平衡(对电网来说,就是电力电量平衡)。可以说平衡就是能源系统在给定条件下的正常运行状态,也是系统运行的目标。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能源系统就会优化或劣化,直到系统被手动或自动调整适应新的条件,达到新的平衡。所以优化就是创造利于能源系统降本增效的运行条件与系统资源配置,使系统由一个较低的平衡态迁移到较高的平衡态的过程。
算法+数据,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平衡与优化
从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看,要想实现电源结构向新能源转变、输电网向可调节负荷能源互联网转变、负荷特性向柔性和生产消费兼具性转变、运行特性向更加智能的平衡与协同优化方式转变,**依靠传统的能源技术是不可能的,必须引入数字技术,通过传统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实现能源系统的整体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是对传统信息化技术和工业技术(对能源行业而言,就是能源生产和运行技术)的发展、融合与创新。 数据采集:工业数据主要来源于机器设备数据、工业信息化数据和产业链相关数据。
在“双碳”目标下,能源需求侧管理在内涵上需要有新的拓展。本节从内在机理和外在条件两个层次,探讨能源需求侧管理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框架。内在机理从能源需求侧管理的参与主体、激励措施和主要目标进行解析;外在条件则对能源需求侧管理的要素、机制和保障进行分析。能源需求侧管理的内在机理能源需求侧管理主要涉及四类参与主体,包括:****、监管机构、能源服务商和终端用户。其管理由****按照规则组织开展,消费侧各类能源用户参与实施,并由监管机构对其工作流程和执行进行监督;其管理以用户需求和活动为**,除了大用户可直接参与外,小微用户也可通过能源服务商代理参与。能源需求侧管理要将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作为重点.电子化数据采集平台
能源需求侧管理的概念内涵.能源采集平台系统
按照***在2021年10月26日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我国的目标是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这样的目标如果能实现的话,将是全世界范围内有史以来碳排放强度的比较大降幅。国家能源系统是一个复杂体系,不管是调整能源结构还是节能减排,都需要抓住这个复杂体系的**环节,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双碳”战略的落实。2021年3月15日召开的**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能源采集平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