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下篇“德经”则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道。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也。”老子在这里说,“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无德”。“道”和“德”不可分开,但是又有所区别。“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此乃孔德。“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此乃常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当归属于“上德”,其合乎与“道”。阅以其书,“目”“心”“胸”顿然大开,使人神清气爽,居于“道”“德”之上,忽觉尘世之“恶”“卑”“贱”如泡沫幻影,名利随之,感受于天地正气浑然。万望各位朋友随缘一看,增识广知,无弊于己。其,鄙人已阅过数几十遍,其之不烦、不厌,常观至半径,大呼过瘾!快哉!经典之中藏智慧,国学之中有人生。上海释家国学智慧
“一个民族,只有继承传统文化,才能繁荣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一个国家文化创新的根基。国学,历经时间长河的沉淀,于个人于国家于民族,不管是在在遥远的古代亦或是在可见的将来,都发挥着其积极的作用与意义。可以畅想未来的是,中国,一个个人修养高,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国家,由于国学的滋养与熏陶,怎能不兴盛强大?让我们在学习国学之中,迎来崭新的中华盛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宏伟历史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一段足够长的历史,才能沉淀出像“六艺五术”、诸子百家之说这样的文明精华,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国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博大精深是恰当。三明佛家国学赋能国学启迪人生塑造梦想。
国学经典藏有开启智慧的钥匙我们的见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增加了,会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总结,不知道你有么有发现在大学毕业之初同龄人之间只存在文凭上的差距,同一所院校毕业、踏入社会的学生起点基本一致,但是经过了五年、十年,有的人走上了关键岗位、有的人仍旧默默无闻、有的人财务早已自由、有的人却负债累累。那究竟是什么因素成为了影响人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人说是背景、有人说是运气、也有人会归结于命运之类的说法。我们不完全否认上述的观点,也提供一个说法供大家参考,那就是——人的认知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对岗位的认知、对行业的认知、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对世界局势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都是促成其快速成长的原因,这种认知并不是知识,更接近于智慧概念范畴的一种。国学经典中就蕴藏着开启这类智慧宝藏的钥匙,读过《管子》或者《春秋》的人都知道管仲利用经济战搞垮了当时强大的鲁国和楚国,这其中除了蕴含了经济学原理之外更体现对局势的审时度势和高效执行,体现了人的智慧。除此以外,国学经典能够帮助探寻人生意义,回答“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灵魂拷问等待。
“国学”的概念在20世纪初被我国学者提出,其原本的意义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在此后的文化论述中,国学渐渐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首的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不仅包括其物质形态,更是指一种观念、一种价值取向。它就像是基因一样长久的保留在民族意识深处,决定每一个人认知世界、观察世界、把握世界。国学能够在沉寂百年之后得以复兴,也足以证明这一点。“国学热”反映出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其实与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和精神困扰密切相关。当下的国学热可以被看作是在当下中国在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三者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张力下进入人的现代化与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是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我国文化具有本土意识的表现形态。国学的舞台,智慧的平台。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国学之博大精深,难以言表,需用心去领悟。洛阳现代国学启蒙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上海释家国学智慧
作为一名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提及“国学”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有点熟悉,笔者所理解国学通俗解释就是关于中国的学问,这些学问有别与近代西方科学知识体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顺应变迁在外延上不断拓宽,但其根本的内涵在过去的几千年来始终保持不变,未来只要人类没有在生理结构上有颠覆性的改变(例如引入人工智能到人体等)这种内涵同样也会一直延续下去。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早在五千年前甚至数万年以前(古文记载,现代未考证)就已经形成。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国学主要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迅速,我们俗称“百家争鸣”时代,包括的作品主要有:《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墨子》、《韩非子》、《孙子兵法》、《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其实在此前后还有一些重要的著作,包括《易经》、《管子》、《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也是国学的重要基石之一。上海释家国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