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2/O工艺与JHB工艺:A+A2/O工艺与A2/O工艺相比,在厌氧池的前段增加了一个预脱硝池,主要是为了解决污泥回流中携带的硝酸盐对厌氧释磷的影响。该工艺与UCT工艺的目的是相同的。在进水TN含量较高的情况下,该工艺不太适用,因为污泥回流中携带有大量的硝氮,预脱硝池因设计停留时间过短(一般在0.5-0.8h)无法进行完全的反硝化反应,从而影响厌氧释磷。1991年,Pitman等人提出Johannesburg(JHB)工艺,该工艺是在A2/O工艺到厌氧区污泥回流路线中增加了一个缺氧池(见图4),来自二沉池的污泥可利用33%左右(进水分配可调)进水中的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碳源去除硝态氮,以消除硝酸盐对厌氧池厌氧释磷的不利影响。其实这两个工艺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同。在设计中A+A2/O工艺也会设计多点进水,毕竟碳源的有效分配是关键。生物脱氮技术对于处理高浓度氮污染具有较好效果。内蒙废水脱氮装备
同步硝化反硝化,存在有氧情况下的反硝化反应和低氧情况下的硝化反应,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通常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这种现象被称为同步硝化反硝化,如流化床反应器、生物转盘、氧化沟等。短程硝化反硝化与全程硝化反硝化相比,可减少25%的硝化需氧量和40%的反硝化碳源,同时可削减底泥产量,进而减少反硝化池容积,在各类脱氮工艺中极具竞争力。此外,亚硝态氮的积累不会抑制氨氧化过程。厌氧氨氧化,在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直接以NH4+为电子供体,以亚硝酸盐、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氮化合物转变成N2的过程或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来氧化氨的过程。极限脱氮处理有关部门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有相关脱氮监管标准。
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技术与SBR脱氮工艺进行对比,传统工艺进行硝化和反硝化的反应,必须创造好氧和厌氧的环境条件,才能达到处理的目的。好氧阶段是硝化反应,而厌氧阶段是反硝化反应,加强对工艺的条件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脱氮效果。SBR脱氮工艺,SBR脱氮工艺与A/O工艺相比,其运行方式有所不同,但在脱氮反应机理上基本与A/O生物脱氮工艺一致。SBR工艺为间歇的运行方式,采用一个单独的反应池替代了传统的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反应区组合而成的A/O生物脱氮反应器。SBR脱氮工艺以时间的交替方式实现了缺氧/好氧环境,取代了传统空间上的缺氧/好氧,因其具有简单的结构和灵活的操作方式而倍受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
近20年来, 对氨氮污水处理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涉及生物法、物化法的各种处理工艺,目前氨氮处理实用性较好国内运用较多的技术为:传统生物脱氮法、氨吹脱汽提法、折点氯化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膜法等。序批式脱氮工艺(例如CASS),序批式脱氮工艺与A/O工艺相比,其运行方式有所不同,但在脱氮反应机理上基本与A/O生物脱氮工艺一致。序批式工艺为间歇的运行方式,采用一个单独的反应池替代了传统的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反应区组合而成的A/O生物脱氮反应器。序批式脱氮工艺以时间的交替方式实现了缺氧/好氧环境,取代了传统空间上的缺氧/好氧,因其具有简单的结构和灵活的操作方式而倍受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脱氮原理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或生物降解去除废水中的氮化物。
脱氮主要影响因素:(1)温度,生物硝化反应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15℃以下硝化反应速率下降,5℃时基本停止。反硝化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40℃,15℃以下反硝化反应速率下降。实际中观察到,生物膜反硝化过程受温度的影响比悬浮污泥法小,此外,流化床反硝化温度的敏感性比生物转盘和悬浮污泥的小得多。(2)有毒物质,应用工艺:传统的生物脱氮技术始于上世纪30年代,真正应用于20世纪70年代。自Barth三段生物脱氮工艺的开创,A/O工艺、SBR工艺等脱氮工艺相继被提出并应用于工程实际。脱氮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对水体保护和生态恢复至关重要。新能源环保脱氮厂家
脱氮设备的效果需要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内蒙废水脱氮装备
pH值和碱度:硝化菌对pH值十分敏感,硝化反应的较佳pH值范围是7.2-8.0,pH值超出这个范围时,硝化反应速率会明显降低,低于6或高于9.6时,硝化反应将停止进行。另外,每硝化1g氦氮大约要消耗7.14gCaCO3碱度,因此,如果污水没有足够的碱度进行缓冲,硝化反应将导致pH值下降、反应速率减缓。因此,保证硝化反应的正常进行,往往需要投加必要的碱量以维持适宜的pH值。硝化菌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硝化反应可以在较低的pH值条件下进行,但pH值突然降低也会引起硝化反应速度的骤降。有研究表明,要使硝化反应的pH值由7.0降低到6.0,大约需要驯化10d。内蒙废水脱氮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