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设计人员在设计倒置A2/O工艺时省去了混合液回流,通过增大二沉池的污泥回流来满足反硝化需求。增大污泥回流虽然不改变二沉池的比表面积负荷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二沉池的沉淀时间,不建议采用。厌氧释磷的实际停留时间(含回流量)一般要求在0.5-2h,倒置A2/O虽然满足了硝氮对厌氧释磷的影响,但是需要增加厌氧池的池容,从而满足厌氧释磷实际停留时间的要求,增加了土建成本。同时多点进水需要很好的进行控制,以此来调整厌、缺氧池的碳源配比达到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该工艺适合原水中TN含量比较高的废水,只要缺氧池的容积设计的合理可以完全反硝化,从而为厌氧释磷提供良好的厌氧环境。脱氮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江苏脱氮COD
PASF工艺,针对A2/O工艺中各菌群间污泥龄需求矛盾的问题,近年来有很多研究提出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相结合(非泥膜共存工艺)以缓解这一矛盾。这时系统中就存在两类菌群:短泥龄悬浮活性污泥和长龄生物膜上附着的菌群,这样能很好的解决硝化细菌与聚磷菌间的泥龄矛盾。在此基础之上发展的工艺为PASF工艺,(见图11)。该工艺分为前后两段,前段采用活性污泥法,主要包括厌氧、缺氧、好氧、二沉等;后段采用生物膜法,主要采用曝气生物滤池或者加装填料的生物膜池。江苏脱氮COD脱氮技术不仅关乎水质改善,更是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
A+A2/O工艺与JHB工艺:A+A2/O工艺与A2/O工艺相比,在厌氧池的前段增加了一个预脱硝池,主要是为了解决污泥回流中携带的硝酸盐对厌氧释磷的影响。该工艺与UCT工艺的目的是相同的。在进水TN含量较高的情况下,该工艺不太适用,因为污泥回流中携带有大量的硝氮,预脱硝池因设计停留时间过短(一般在0.5-0.8h)无法进行完全的反硝化反应,从而影响厌氧释磷。1991年,Pitman等人提出Johannesburg(JHB)工艺,该工艺是在A2/O工艺到厌氧区污泥回流路线中增加了一个缺氧池(见图4),来自二沉池的污泥可利用33%左右(进水分配可调)进水中的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碳源去除硝态氮,以消除硝酸盐对厌氧池厌氧释磷的不利影响。其实这两个工艺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同。在设计中A+A2/O工艺也会设计多点进水,毕竟碳源的有效分配是关键。
反硝化过程(反硝化菌)的影响因素:1. 温度:反硝化反应的较适宜温度范是35一45℃。温度对反硝化反应的影响与反硝化设备的类型(微生物悬浮生长型与附着生长型)及硝酸盐负荷有关。当温度从20℃下降到达15℃时,为达到相同的反硝化效果,生物转盘和活性污泥法的水力停留时间则分别要提高到原来的4.6倍和2.3倍。2. 溶解氧:反硝化菌是兼性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当水中同时存在分子态氧和硝酸盐时,优先进行有氧呼吸,这样,反硝化菌会优先降解含碳有机物,从而抑制硝酸盐的还原。脱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处理工业废水内的氨氮污染物,只有生物法和其它(吹脱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等),而生物法的优点是:可去除多种含氮化合物,对氨氮可以彻底降解,总氨氮去除率可达95%以上,二次污染小且运行费用低。生物法脱氮的原理是以脱氮微生物的生物活性作为脱氮主体,需要在各种脱氮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通过硝化、反硝化等反应,将氨氮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气和水。生物法处理氨氮废水的方法较多,处理过程复杂,控制难点多,比较常见的方法有传统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A/O、A2/O、氧化沟和SBR。脱氮能有效减少锅炉燃烧时产生的氮氧化物排放。广东脱氮极限要求
污水处理中的脱氮环节,通过生物或化学方法,将含氮化合物转化为氮气,从而降低水体中的氮含量。江苏脱氮COD
碳源,在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能为反硝化细菌利用的碳源主要有污水中的碳源以及外加碳源。如果能够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碳作为碳源是比较经济的。这要求污水中的BOD5/TN值大于3-5,如果不满足要求则需外加碳源。常用的外加碳源为甲醇,因为甲醇被分解后主要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残留任何难降解的物质,而且反硝化速率高。pH值,pH值是反硝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反硝化细菌较适的pH值范围为7.0-8.0,此时的反硝化速率较高;当pH值不在此范围内时,反硝化速率明显下降。江苏脱氮COD